東亞國家全球化研究者觀察東亞發展型國家(developmental state)於全球化(globalization)改革過程指出:東亞在全球化影響下,國家內部制度體制出現「去國家化」(de-statized)與「去管制化」(de-regulation)現象,即意味著國家(state)從諸多制度性場域退位,並選取市場機制為改革核心。本文鎖定1990年代後的農地政策,諸如:1995年「農地釋出方案」、《農業政策白皮書》以及2000年《農業發展條例》、2010《農村再生條例》等內容與審議進行分析,並且嘗試以臺灣彰化縣的農地空間發展經驗作為驗證,除了探索彰化縣實際農地空間發展模式之外,亦針對發生於彰化縣境內的「鎘米汙染事件」以及「國光石化案」、「中部科學園區第四期」開發計畫所遭遇的爭議與矛盾進行分析與探討。首先,本文透過政策論述(discourse of policy)與農地空間實存情境的比較之後,發現1980年代末期,臺灣政府即朝向鬆動、放寬「農地農用,農地農有」制度進行改革,然而,這些改革係以「不破壞農業生產環境」作為前提與但書,但是,在彰化縣農地空間發展經驗,卻一再發現農地面積縮小、工業用地面積不斷成長的情況,政策論述與農地空間實際發展經驗上實有相當的落差,不斷於彰化縣境內出現的「鎘米汙染事件」便是明確的例證。第二,除相關農地政策、法令的修訂與審議過程中可以發現「工業優先於農業」的國家政策思維之外,在實際的開發計畫-「國光石化案」、「中部科學園區第四期」的計畫內容中,更能發現無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皆嘗試在1995年「農地釋出方案」基礎上,將境內農地變更為工業使用,「農地釋出」與「興建工業園區」被視為將自身編入全球經濟生產體系的手段,興建「大度攔河堰」以為工業尋覓水源,亦可作為「...